幻灯二

“无人机”新闻航拍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融媒体时代,海量的讯息如潮水涌入,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图文讯息、短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的新闻快餐。无人机航拍用“上帝视角”为新闻讯息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感受,在各媒体展示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无人机融入新闻报道的发展路径

世界上第一张航拍照片是法国人纳达尔于1858年乘坐热气球拍摄的巴黎城市风貌,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张新闻航拍片,为摄影开辟了新的视角。

早期航拍,拍摄者搭乘热气球或滑翔翼机、直升飞机在高空拍摄,可控性、便利性较差,一次航拍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所以航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工作。如今,进入无人机航拍时代,消费级无人机已经成为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的标配。

无人机拍摄的优势,是可以将视角延伸到一般达不到的空域、高度或危险的地方。我国较早用无人机拍摄新闻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是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航拍画面。当时现场堆积的危险化工产品和汽车燃烧爆炸产生的浓烟等有毒气体,使人无法接近,《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用无人机拍下了天津港爆炸的现场影像,后被众多主流媒体和网民转发。他拍摄的照片《天津爆炸》在2016年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航拍被称作“上帝视角”,为读者提供有冲击力的新闻视觉,拓展了读图时代的新闻视野。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日趋成熟,媒体采用的航拍画面占比越来越大,无人机在大场面新闻拍摄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越来越多有深度、有内涵、有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不断涌现。例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航拍中国》让我们领略到航拍大片的震撼。无人机航拍画面的视觉效果,是传统摄影不可比拟的,航拍能更好传达新闻主体的全貌,拍摄位置和角度的选择比较多变。

无人机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无人机在新闻事业的应用发展迅速,但在实践中,无人机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准确把握无人机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这里分享笔者多年无人机拍摄的经验教训。

01航拍大型活动的注意事项

无人机航拍,具有展示大型活动的规模和全貌、寻找新颖的角度优势,解决了过去摄影记者拍摄大场面时爬梯子、爬高楼,寻找制高点取景的困境。

大型活动航拍前做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事前需向有关部门申请备案,在活动现场领取飞行标识,否则可能会被安保人员用电子干扰枪现场控制。记者应提前熟悉场地,找好合适的起飞点,活动开始前先起飞确定拍摄高度和飞行线路,还要与其他媒体记者沟通,约定拍摄飞行线路,避免拍摄时撞机。

此外,因为无人机在空中续航时间短,所以最好准备2台无人机,轮流升空,确保一架无人机能随时拍摄,不会错过重要画面。要在电量足够情况下及时返航,以应对现场突发状况。

02无人机智能电池的续航与维护

无人机电池是智能的,长时间未使用时会自动放电,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故而留存的电量经常无法应对正常拍摄需要。一次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开幕式,为拍摄开幕式上礼花绽放瞬间,笔者早早将无人机悬停空中等待,结果开幕式时间长,无人机没电被迫下降,等笔者更换电池再次起飞,已错过了精彩瞬间。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面对突发新闻要随时准备起飞,要养成拍摄任务完成后立即充电的好习惯,最好备4片电池,给每片电池进行编号,在遥控器程序中修改每一块智能电池自放电时间天数,根据自己的使用频率自放电时间可以分别设定为3、5、7天,形成梯级的设定,这样就既能保证有几块电池始终处于满电状态,又避免频繁充电影响电池使用寿命。

03恶劣气候环境下的航拍

抢新闻如同上战场,不能因为环境因素而放弃。2022年6月14日,三明市遭遇20年一遇的洪灾,许多地方被淹,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为了拍摄城市洪灾情况,笔者使用大疆御2Pro冒雨起飞。为了避免危险,起飞地点选择在已经戒严且靠河的空旷道路,整个飞行线路确保无人机下方无房屋和人员。

拍摄时,在遥控器上开启“飞行时同步高清照片”和“录像时进行缓存”这两个功能选项,拍摄的视频、图片就会同步回传下载到遥控器中,这样,即使无人机炸机无法找回,也能在遥控器中下载已经拍摄的画面。

当天,无人机在雨中累计飞行一个多小时,拍摄了许多视觉震撼的城市受灾的真实画面(如图),及时让社会各界对这次洪灾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新闻发布不到半小时,阅读量就破万,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三明籍人员也纷纷转发评论。收工后第一时间把无人机擦干放入干燥箱中,第二天检查,试飞功能正常。

在恶劣天气环境下,如新闻报道确实需要航拍画面,飞行前必须做好预案,严禁离开视觉监控范围的盲飞,确保安全飞行。

04夜间航拍的技巧

在采访报道一些夜间举办的大型户外活动时,因为飞行线路的环境黑暗,无人机夜间航拍的主动避障功能失效。为了减少飞行危险,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白天对拍摄现场进行试飞,确定飞行线路,对空中的电线、悬挂物等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

夜间飞行必须给螺旋桨安装保护罩,把遥控杆拨到T档,拍照使用“RAW”格式,视频拍摄开启“纯净夜景”模式,开始拍摄前先悬停几秒,飞行器会自动增稳。为了降低ISO减少噪点,根据现场风力大小,拍照时曝光时间设定在1-2秒以内,都能获得较清晰细腻的图片。

无人机在拍摄完成时,应原地升空超过周围障碍物高度大概50米再返航,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夜间无人机自动避障功能失效后产生的危险。

创新与完善无人机新闻应用的对策建议

无人机航拍为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成为摄影记者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无人机新闻拍摄也有局限性,比如近距离拍摄、室内密闭小空间拍摄等,所以摄影记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运用好手中的拍摄器材,扬长避短,发挥航拍的最大优势。此外,无人机航拍也面临着相关行业规范还不够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局面。

01注意航拍画面拍摄的取舍和审核

作为一位摄影记者,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做到不该飞的地方不飞,不该拍的内容不拍。航拍取景场面大,全景画面无法局部取舍,在采访拍摄国家重点工程、先进设备制造、军民共建等题材新闻时,要特别注意画面的背景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敏感题材和敏感部门的采访,在播发稿件前,要请被采访单位对画面进行审核,多重把关,严防泄密和侵权风险。

02对无人机器材、航拍者及第三者的保险

无人机航拍与汽车驾驶一样都存在安全风险,对此各保险公司近年来推出了“航拍保”产品,保险项目有无人机机身财产保险、无人机飞手责任险、无人机飞手意外险等,与汽车保险相同,根据保额多少每年缴纳相应的保费。新闻媒体摄影记者拍摄频率高,经常要面对复杂的拍摄环境,因此媒体单位应该重视无人机相关的保险,做到应保尽保。

03加强新闻航拍手的技能培训

现在航拍新闻的画面被采用越来越多了,许多新闻单位组建了航拍队伍,提高飞行技术是当务之急。摄影记者需熟练掌握航拍技能,以防范操作无人机的意外风险、造成的机身损坏等经济损失。所谓艺高人胆大,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闻现场才能够灵活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情况,避免出现飞行事故。

(作者周志鸿,单位为福建省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来源:《城市党报研究》2022年第12期,原文有所删减

编辑:小寻

编审:成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