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无人机航拍的前景如何?

2016年DJI汪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无人机还未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增长。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肯定。

而目前无人机在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问题是用户素质良莠不齐,频繁触碰国家底线。

近几年,接二连三的扰航(虽然各方面证据表明是CAA-C的阴谋,但全球多国的CAA都通报过无人机扰航)、侵犯个人隐私(拍摄在屋顶晒日光浴的女孩等)、伤人(西湖割人眼球等事件),无一不预示着国家该出面了。

目前,在我国,虽然军队才是中国空域的主人,民航都只是借用,但杀鸡焉用牛刀

目前缺乏管制审核机制的情况下,大多数地方政府本着“禁止就不会处事的原则”一禁了之;也有少数政府直接直接引导用户前往军方、民航审核登记;像山东这种不禁止反而鼓励航模事业发展的省少之又少(10月6日威海举办了全球性质的航模、无人机比赛,不过这也跟山东民风淳朴,一切都喜欢按规矩办事有关)

根据近几年其他国家的做法,无外乎是以下几种相互结合:

1.实名注册,安装身份标识;(目前中国已在实行,但还未与公安接网,导致里面的信息可信度不高,目前已经开始排查虚假信息)

2.飞行参数实时监控措施;(目前的DJI航司就是这款功能的产品,因早起产品缺乏硬件支持,目前只能监管M600、inspire 2等设备,并能实时看到摄像头画面)

3.实名注册后通过政府组织学习,了解本国的航空 隐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获得资质(目前中国缺乏有效的证件,ACSF、aopa、DJI慧飞都在竞争相关的培训资质)

4.确定设备责任人,出事直接追责,以自律为主;

5.飞行计划报备(目前是采取军方确定不会危及战略部署、设施后批准-民航确认不会扰航后批准-公安确认不会危及市民治安、政府行政后批准-派出所登记备案,但因手续繁琐、通过率低,懂的人都不会去走流程)

而2017年7月,民航下发了一条试运行规定:非植保机型的飞行计划,如果牵扯到运营(个人理解这里指的是商飞,靠这玩意挣钱的),需办理运营许可证,除此之外的大部分个人飞行计划均已娱乐定论。(不排除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及行业应用等其他的应用型址)而这个运营许可证的办理是难之又难:必须是企业、公司;法人必须为中国公民;拥有2架以上的设备,并有保险;申办失败三年内不得再次申办;等等…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航拍在未来的前景应该是:专业的从业资质很难办理、飞行计划难以成功通过等原因导致航拍、航测、航检等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而娱乐用途(包括摄影师在内)在培训之后应该被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可能会通过申请空域以获取临时大范围空域)。而真正无资质的“到手即飞”应该会难见踪影。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